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发现课堂提问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下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提出反思。
案例背景
某小学四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教师设计了一道关于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小明有3/4块巧克力,他给了小红1/8块,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块巧克力?”教师希望通过这道题目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运算规则,并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提问环节:教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告诉我如何计算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多数学生沉默不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回答。
2. 引导思考:意识到学生可能对问题感到困惑,教师进一步分解了问题,询问学生:“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3. 小组讨论:随后,教师将全班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们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并记录下各自的思路。
4.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其他同学则负责倾听并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5. 总结归纳: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总结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并强调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
反思与启示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虽然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整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初次提问时学生的反应较为冷淡,反映出他们对于新知识点掌握得还不够扎实;而在小组讨论阶段,部分学生显得不够主动,缺乏自信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 精心准备问题:教师应事先预设好一系列难度适中的问题,确保这些问题既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 营造轻松氛围: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让每位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答案错误也不要急于批评,而是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 注重个体差异:考虑到班级内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风格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挑战。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方法。只有当教师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实现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