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是东晋著名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篇经典之作,它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作者在洛水之滨邂逅洛神的动人场景。这篇作品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寓意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非他,乃宓妃也。”
翻译:
黄初三年,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地,在经过洛水时,想起了古人所说洛水之神的名字叫宓妃。受到宋玉描写楚王与神女故事的启发,于是我写下了这篇赋。大意如下:
我从京城出发,回到东方的封地,经过伊阙、轘辕山,穿越通谷,登上景山。太阳已经偏西,我的车马都疲惫不堪。于是我就在蘅草生长的岸边停车休息,让马匹在长满芝草的地方吃草,我在阳林中从容漫步,目光投向洛水。这时,我的精神似乎被转移,思绪也变得分散。低头看不清楚,抬头却看到了奇异的景象,看见一个美丽的女子站在岩石旁边。我便问我的车夫:“那是谁?怎么这么美丽!”车夫回答说:“我听说洛水之神的名字叫宓妃。那么您现在看到的,不是别人,正是宓妃。”
注释: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被封为陈王。
京师:指当时的首都洛阳。
东藩:指东方的封地。
伊阙:今河南洛阳南。
轘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附近。
通谷:山谷名。
景山:山名。
税驾:停车休息。
蘅皋:长满蘅草的河岸。
秣驷:喂马。
阳林:树林名。
流眄:目光流转。
宓妃:传说中的洛水之神。
赏析:
《洛神赋》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洛神形象。她既有绝世的美貌,又有高尚的品德。曹植通过与洛神的相遇、相知、相别,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堪称千古绝唱。同时,《洛神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阶层的精神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