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基本情况。
2. 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掌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3. 分析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体会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4.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 重点:
1. 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及人物心理描写。
2. 小说中通过夸张和对比所表现的讽刺艺术。
- 难点:
1. 理解作品中反映的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2. 掌握小说语言的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三、背景知识:
《范进中举》出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以讽刺笔法揭露了封建社会中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的种种丑态,尤其是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范进中举》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回,通过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情节,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下人们的扭曲心态。
四、内容梳理:
1. 故事梗概:
范进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多年未能考中秀才。在乡试中,他终于中了举人,却因过度激动而发疯。众人用“打脸”等方式将他唤醒,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邻里态度也从冷淡转为巴结,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功名的极度崇拜。
2. 主要人物分析:
- 范进: 一个执着于功名、性格懦弱、内心压抑的读书人。中举前备受欺凌,中举后突然得到尊重,体现了科举制度对人的异化。
- 胡屠户: 范进的岳父,原本看不起他,中举后立刻改变态度,成为趋炎附势的典型人物。
- 张乡绅: 表面热情,实则虚伪,借机拉拢范进,体现官场的腐败风气。
五、语言特色与写作手法:
1. 讽刺手法:
吴敬梓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夸张描写,如范进中举后的疯癫、胡屠户前倨后恭的态度等,巧妙地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荒唐。
2. 对比手法:
中举前后范进的地位、周围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科举制度对人的影响之深。
3. 细节描写:
文中对范进中举时的神态、动作描写细腻生动,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六、思考与讨论:
1. 范进为何会因为中举而发疯?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2. 你如何看待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转变?这说明了什么?
3. 如果你是范进,你会如何面对科举考试?你认为科举制度是否合理?
七、拓展延伸:
1. 阅读《儒林外史》其他章节,了解整部作品的思想内涵。
2. 比较《范进中举》与《孔乙己》(鲁迅)在主题和写作风格上的异同。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看法。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摘抄文中描写范进中举后行为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3.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看法。
九、教师寄语:
《范进中举》不仅是一篇精彩的小说,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文字中感受智慧,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