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赤壁二赋”。该文以游江夜景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意蕴。
一、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乃作此辞,以寄情于风月。
时夜半,风止,舟中寂然。忽有客曰:“今者薄暮,天色向晚,余尝闻江上之歌,其声哀而不伤,不知何人所作?”予曰:“此非吾所能知也。”客曰:“然则吾有言,愿闻其详。”
予曰:“请言之。”客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予笑曰:“子之言,盖出于庄子也。然吾以为,物虽变,而理常存。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性,各得其所,岂可执一而论哉?”
客曰:“然则吾欲登高以望远,舒胸中之郁结,可乎?”予曰:“可。”
于是,相与蹑足而上,至东坡之巅。风起云涌,山川壮丽,心旷神怡。客曰:“此景真美,令人忘忧。”予曰:“诚然。然人生如梦,浮生若寄,当及时行乐,不负此景。”
客曰:“然则君之意,岂不亦有悲乎?”予曰:“吾虽有所思,然亦无大悲。惟愿与君共此清风明月,聊以自慰耳。”
客乃击节而歌,声震林樾。予与之和,欢然而罢。
二、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两个朋友跟随我经过黄泥坂。霜露已经落下,树叶全部凋零,人影在地上摇曳,抬头看见明亮的月亮,于是写下这篇赋,寄托情感于风月之间。
当时已是半夜,风停了,船中一片寂静。忽然有位客人说:“今天傍晚,天色渐暗,我曾听人唱过一首江上的歌,声音悲伤却不哀怨,不知道是谁写的?”我说:“这我不清楚。”客人说:“那么我想说点什么,希望你能听听。”
我回答:“请讲吧。”客人说:“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十分自在;他感到非常满足,不知道自己是庄周。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庄周和蝴蝶,一定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所谓的‘物化’。”
我笑着说:“你的话,大概是出自庄子。但我认为,事物虽然变化,但其中的道理却是恒常的。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本性,各得其所,怎么能只凭一种观点来看待呢?”
客人说:“那么我想登上高处眺望远方,舒展胸中的郁结,可以吗?”我回答:“可以。”
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爬上东坡的山顶。风起云涌,山河壮丽,心情豁然开朗。客人说:“这景色真美,让人忘记烦恼。”我说:“确实如此。但是人生如梦,短暂如寄,应当及时行乐,不辜负这美景。”
客人说:“那么你的意思,难道就没有一点悲哀吗?”我说:“我虽然有些思绪,但并没有大的悲伤。只愿与你共享这清风明月,聊以安慰自己罢了。”
客人于是击节歌唱,歌声响彻树林。我和他一起应和,快乐地结束了这一夜。
三、注释
- 是岁十月之望:这一年十月十五日。古人以农历每月十五为“望”。
-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住所,位于黄州城东。
- 临皋:临皋亭,苏轼居住的地方。
- 黄泥之坂:黄泥坡,地名。
- 庄周梦为胡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比喻人与物之间的界限模糊。
- 物化:指万物相互转化、变化的过程。
- 击节:拍打节奏,表示歌唱或吟诗。
四、赏析
《后赤壁赋》延续了《前赤壁赋》的哲理风格,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宇宙、存在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文章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有诗意,又有哲理,展现了苏轼超然物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全文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展开,既有对话的生动性,又不失思想的深度,是宋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