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语故事:不寒而栗】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庄,村里住着一个聪明又勇敢的小男孩,名叫小林。他最喜欢听爷爷讲故事,尤其是那些关于古代英雄和智者的传说。
有一天,爷爷给他讲了一个叫“不寒而栗”的成语故事,小林听得入了迷,决定要自己去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有一位国王非常残暴,他常常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随意惩罚百姓。有一次,他听说山里有一种神奇的宝石,可以让他变得更强大。于是,他派了一队士兵去寻找。
士兵们翻山越岭,终于在一座深山中找到了那颗宝石。但就在他们准备带回时,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声轰鸣。一位老者出现在他们面前,说:“这颗宝石不是凡人能拥有的,它会带来灾难。”
士兵们害怕极了,纷纷后退。可是,国王却命令他们继续前进。最终,士兵们带着宝石回到了王宫。然而,从那天起,国家开始接连发生可怕的灾难:庄稼枯萎、河流干涸、百姓生病,整个国家陷入恐慌之中。
国王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后悔不已。他派人去找那位老者,想请他帮忙解除诅咒。老者说:“你已经触怒了自然的力量,现在你只能面对自己的后果。”
国王坐在王座上,浑身发抖,脸色苍白,连衣服都湿透了。这时,大臣们惊恐地发现,国王并不是因为寒冷才发抖,而是因为内心的恐惧。他们纷纷说:“陛下,您这是‘不寒而栗’啊!”
“不寒而栗”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在没有感到冷的情况下,因为害怕或紧张而不由自主地发抖。就像国王那样,虽然天气并不冷,但他内心的恐惧让他全身发抖。
小林听完这个故事后,明白了“不寒而栗”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他告诉爷爷:“原来,有时候我们不是因为外面的冷,而是因为心里害怕,才会发抖。”
爷爷微笑着点头:“是啊,孩子,成语背后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要学会分辨什么是真正值得害怕的,也要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
从此以后,小林更加喜欢听故事了,因为他知道,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值得学习的人生智慧。
小知识:
“不寒而栗”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意是指天冷而不觉得冷,形容极度的恐惧。后来被广泛用于描述因害怕或紧张而身体发抖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