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ppt教学课件】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哲理内涵。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 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含义。
- 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观察角度与人生感悟。
- 如何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联想力。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PPT)
- 《题西林壁》课文图片或庐山风景图
- 诗歌朗读音频
- 教学视频片段(可选)
- 学生预习任务单(提前了解作者及背景)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庐山图片,提问:“你见过庐山吗?你觉得它是什么样的?”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庐山的古诗——《题西林壁》。”
2. 作者简介(5分钟)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 他一生经历坎坷,但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本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后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3. 初读感知(10分钟)
- 播放诗歌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 分组朗读,教师纠正发音。
- 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初步感受?”
4. 精读品析(15分钟)
- 逐句讲解:
-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高耸的山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庐山的景色都各不相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 “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自己身处其中,反而难以看清整体。
- 引导思考:
- 诗人借庐山写出了什么道理?
-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比如在某个问题上看得不够全面?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讨论:“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只缘身在此山中’?”
- 结合现实例子,如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视角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用“换个角度看问题”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小结:本诗通过描写庐山的多变景象,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
- 作业:
-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解。
- 收集有关苏轼的其他作品,尝试阅读并写出感想。
五、板书设计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换位思考,跳出局限,才能看清真相。
```
六、教学反思(教师参考)
- 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 在引导学生思考“视角”与“认知”关系时,可以结合更多生活实例,增强课堂互动性。
-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古诗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基础训练。
七、参考资料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 苏轼诗词精选
- 网络资源(如古诗文网、国学网站等)
八、附录
- 《题西林壁》原文
- 朗读音频链接(可插入PPT)
- 课后练习题(可作为拓展材料)
如需PPT模板或配图建议,可进一步提供具体需求,我可为您定制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