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全原文及翻译】《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人物传记,全文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情感深沉。文章通过对一位隐士——方山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一、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人。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以至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酒具,饮酣,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遂与余俱饮,欢甚。后数日,余复往,见其妻妾皆衣麻布,无珠翠之饰。余怪而问之,曰:“吾昔之志,岂为富贵耶?今得此身,足矣。”
余闻之,叹曰:“方山子之志,未尝忘也,特其不遇耳。若使其遇,则天下可治矣。然其自甘于贫贱,不求闻达,可谓贤矣。”
二、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一带的人。年轻时仰慕战国时期的游侠朱家和郭解,乡里的侠客都敬重他。等到年纪稍长,他改变了志向,开始专心读书,希望能凭借才华在世间有所作为,但最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后来他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住在叫岐亭的地方。
我被贬到黄州时,路过岐亭,正好遇见了他。我惊讶地说:“啊!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啊,怎么到了这个地步?”他也很惊讶,问我为何来到这里。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然后抬头大笑,让人准备酒菜,喝得十分尽兴。他说:“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手举着苍鹰,戴着锦绣帽子,穿着貂皮大衣,千骑奔腾,席卷平旷的山岗。”于是他和我一起饮酒,非常高兴。
几天后,我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妻子和妾都穿着粗布衣服,没有珠宝首饰装饰。我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以前的志向,难道是为了富贵吗?现在能有这样一个身体,就足够了。”
我听了之后,感叹道:“方山子的志向从未忘记过,只是他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罢了。如果他能遇上,天下是可以治理好的。但他甘愿贫穷低贱,不追求名声地位,真可以说是贤人了。”
三、赏析与感悟
《方山子传》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深远。苏轼通过对方山子一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思考。
方山子从一个侠义之士,到一个苦读求仕之人,再到一个隐居山林的隐士,他的转变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捉摸。他虽未实现抱负,却能在贫困中保持淡泊,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人物传记,更像是一篇哲理散文,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理想与社会的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接受现实,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结语:
《方山子传》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成为宋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一个隐士的人生轨迹,更折射出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对理想的坚持与对现实的坦然,始终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