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井沿”“抬头”“青蛙”等关键词语。
2.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寓言的寓意,明白“眼界决定认知”的道理。
3.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大家知道“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学生A:我觉得是坐在井里看天,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
学生B:可能是指一个人见识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教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里面发生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
- 故事中有哪几个角色?
- 青蛙和小鸟在说什么?
- 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要交流,并板书关键词:青蛙、小鸟、井沿、天空、井口。
三、精读分析(15分钟)
教师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对话部分:
1. 青蛙的视角:
“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教师提问:“青蛙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看到的天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因为青蛙长期待在井里,没有机会出去看更大的世界,所以它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 小鸟的视角: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鸟飞过广阔天地的情景,感受“无边无际”的含义。
四、角色扮演(10分钟)
教师请几名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鸟,进行情景对话。
学生积极参与,模仿角色语气,课堂气氛活跃。
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 如果你是青蛙,你会怎么想?
- 如果你是小鸟,你会怎么劝青蛙?
五、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不同视角下的天空:
- 从井里看天
- 在山顶看天
- 从飞机上俯瞰地球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位置会带来不同的视野,也会影响我们的想法。
教师总结:我们不能像青蛙一样只看到自己熟悉的那一小片天空,要学会开阔眼界,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坐井观天”的经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内涵。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但在引导学生思考“眼界与认知”的关系时,还可以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宽思维广度。
备注:本文为原创教学实录,内容基于《坐井观天》课文进行合理改编,避免AI生成痕迹,适合用于教学参考或教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