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高三复习-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整理(重点虚词有哪)

2025-07-15 10:22:53

问题描述:

高三复习-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整理(重点虚词有哪),跪求好心人,别让我卡在这里!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5 10:22:53

高三复习-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整理(重点虚词有哪)】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中,《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不仅因其内容生动、情节曲折,更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文言知识,尤其是通假字和重点虚词。掌握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假字整理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由于音同或形近而临时借用的字,常出现在古文阅读中。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常见的通假字如下:

1. “共”通“供”

- 原文:“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解释:这里的“共”通“供”,意为“供给”。

2. “知”通“智”

- 原文:“失其所与,不知。”

- 解释:“知”通“智”,意思是“明智”。

3. “说”通“悦”

- 原文:“秦伯说,与郑人盟。”

- 解释:“说”通“悦”,表示“高兴”。

4. “阙”通“掘”

- 原文:“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解释:“阙”通“掘”,意为“侵损”。

5. “厌”通“餍”

- 原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解释:“厌”通“餍”,意为“满足”。

二、重点虚词解析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连接句子、表达语气、修饰实词等作用。以下是《烛之武退秦师》中出现频率较高、意义重要的几个虚词及其用法:

1. “之”

- 用法: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也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 例句: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 “以”

- 用法:介词,常表原因、方式、目的等;也可作连词,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 例句:

- “以其无礼于晋。”(“以”表原因,“因为”)

- “敢以烦执事。”(“以”表方式,“用”)

3. “而”

- 用法:连词,可表示并列、转折、递进、承接等关系。

- 例句:

- “夜缒而出。”(“而”表顺承,“然后”)

-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而”表转折,“却”)

4. “其”

- 用法:代词或副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也可表示推测或希望。

- 例句:

- “共其乏困。”(“其”代指“他们”)

- “吾其还也。”(“其”表示委婉的建议,“还是”)

5. “焉”

- 用法:兼词,相当于“于之”或“于此”,也可作疑问代词。

- 例句: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相当于“从哪里”)

- “朝济而夕设版焉。”(“焉”相当于“于此”)

三、学习建议

1. 积累常见通假字: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常见的通假规律,如“共—供”、“知—智”等。

2. 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虚词的作用,避免死记硬背。

3. 多读多练:通过诵读和翻译,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语感。

4. 归纳总结:建立自己的文言知识笔记,便于复习和巩固。

结语

《烛之武退秦师》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材料。通过对通假字和重点虚词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基础知识,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

如需更多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赏析、翻译或拓展阅读,欢迎继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