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蜡烛燃烧的现象】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了解燃烧的基本现象和条件。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增强安全用火意识。
二、活动准备
- 蜡烛若干(提前准备好,确保安全)
- 火柴或打火机(教师操作,避免幼儿接触)
- 小玻璃杯或透明容器
- 书本或小石块(用于支撑蜡烛)
- 实验记录表(画有“蜡烛”、“火焰”、“烟”等简单图案)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见过蜡烛吗?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光?”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激发兴趣。接着出示蜡烛,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2. 实验操作(15分钟)
- 教师点燃蜡烛,引导幼儿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以及蜡油的变化。
- 提问:“蜡烛燃烧时,你看到了什么?有没有气味?”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 教师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玻璃杯中,观察火焰逐渐熄灭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火焰会熄灭”。
3. 讨论与总结(10分钟)
-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如“火焰是黄色的”、“蜡油会变软”、“火焰会慢慢变小”等。
- 引导幼儿理解燃烧需要氧气,同时提醒他们注意用火安全,不随意玩火。
4. 延伸活动(5分钟)
-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家中的其他燃烧现象,如灶火、电热器等,并在下次活动中分享。
四、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了蜡烛燃烧的基本现象。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孩子们不仅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兴趣,也初步建立了安全用火的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科学思维。
五、温馨提示
- 实验过程中,教师需全程监督,确保幼儿远离火源。
- 活动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避免残留火种。
注: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常规科学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教学情境编写,尽量降低AI生成痕迹,符合教育实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