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哗啦啦,下雨了》含反思】一、活动名称:
《哗啦啦,下雨了》
二、活动目标:
1. 认识雨的形成和下雨时的自然现象,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 通过观察、倾听和动手操作,感受雨声和雨滴的特征。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下雨的情景。
4. 引导幼儿体验雨天的乐趣,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
三、活动准备:
- 雨声录音或视频片段
- 小雨伞、雨靴等道具
- 纸板、棉球、水彩笔等手工材料
- 图片或绘本《下雨了》
- 天气预报图片或挂图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播放雨的声音,引导幼儿闭上眼睛听,并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是什么天气?”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分享自己听到的声音和感受。
2. 感知与探索(10分钟)
展示下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雨滴的形状、大小以及下落的方式。教师可以模仿雨滴落下的动作,让幼儿跟随模仿,增强身体感知。
3. 语言表达(10分钟)
教师讲述简短的故事《哗啦啦,下雨了》,帮助幼儿理解下雨的意义。然后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或者描述自己见过的下雨情景。
4. 动手操作(15分钟)
幼儿分组进行“制作雨滴”手工活动。使用纸板、棉球、水彩笔等材料,制作出不同形状的“雨滴”。完成后,可以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的创意。
5. 游戏互动(10分钟)
开展“雨天小剧场”游戏,教师设定一个下雨的场景,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朋友、小动物等),模拟在雨中行走、避雨等情境,增强趣味性。
五、活动延伸:
- 在区域角设置“雨天小屋”,提供雨具、雨衣、雨伞等,供幼儿自由玩耍。
-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看下雨的视频,记录下雨时的感受。
- 结合科学知识,简单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六、活动反思:
本次《哗啦啦,下雨了》主题活动整体开展顺利,幼儿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中。通过听觉、视觉和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幼儿对下雨这一自然现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在语言表达和合作游戏中,孩子们也表现出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
但在活动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幼儿对“雨的形成”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活动中进一步拓展;个别幼儿在手工环节中表现得较为急躁,教师需给予更多耐心引导。此外,在游戏环节中,时间安排稍显紧凑,下次可适当调整节奏,让幼儿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提升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今后将继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更多贴近幼儿兴趣的主题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