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认识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理解它们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直观表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认识毫米和分米,掌握它们的符号表示及实际意义。
- 教学难点:
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表象,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具:直尺、卷尺、课件、实物模型(如铅笔、书本、文具盒等)
-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练习纸、彩笔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一支铅笔、一本课本、一个文具盒等。提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这些单位来描述这些物品的长度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些物体的长度比厘米还小,或者比米还要长,这时候我们需要更精确或更大的单位来表示。”
2. 新知探究(15分钟)
(1)认识毫米(mm)
教师出示一把带有毫米刻度的直尺,指出“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单位,1厘米=10毫米。
学生观察直尺,找一找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感受1毫米的长度。
教师提问:“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大约1毫米的物体吗?”鼓励学生举例说明。
(2)认识分米(dm)
教师出示一个10厘米长的教鞭,告诉学生:“10厘米等于1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出1分米的长度,再用身体做参照,如手掌宽约1分米,进一步感知分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物体的长度是3分米,那它等于多少厘米?”
3. 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
- 测量自己课本的厚度,看是多少毫米;
- 测量课桌的高度,看是多少分米;
- 测量教室门的宽度,尝试用不同的单位表示。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记录数据,并进行交流分享。
4. 单位换算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简单的单位换算题,如:
- 5厘米 = ( )毫米
- 30毫米 = ( )厘米
- 2分米 = ( )厘米
- 100厘米 = ( )分米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查,教师点评并讲解易错点。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生活中你会怎么使用它们?”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适时补充,强调毫米用于测量较小的物体,分米用于较大的物体。
6. 作业布置
-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毫米和分米的习题;
- 回家后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用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来,并在下节课中分享。
五、板书设计:
```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1厘米 = 10毫米(mm)
1分米 = 10厘米(dm)
1米 = 10分米 = 100厘米 = 1000毫米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毫米和分米的直观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但在单位换算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混淆,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