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的当事人(有感及作文1550字及小学六年级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篇叫《局外的当事人》的文章,让我感触很深。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旁观者”与“参与者”的故事,通过一个看似普通的事件,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责任和情感。虽然文章写得比较深奥,但我觉得它讲的道理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也让我对“局外人”这个身份有了新的认识。
文章一开始讲的是一个学校里的小冲突:两个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老师没有及时处理,结果事情越闹越大,最后连其他同学也被卷入其中。原本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小矛盾,却因为大家的冷漠或逃避,变成了全班都关注的问题。而在这过程中,有些同学并没有参与争吵,但他们也没有站出来帮助调解,而是选择在一旁看热闹,甚至嘲笑那些被牵连的同学。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不愿意去管别人的事?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当事人,所以不需要负责。可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遇到问题时谁来解决呢?就像在教室里,如果有同学摔倒了,大家都不去扶,只顾着自己玩,那这个同学可能会受伤,甚至影响整个班级的氛围。
作者在文中提到“局外的当事人”,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时候都是“局外人”,但我们也可以成为“当事人”。比如,当看到有人欺负同学时,如果我们选择无视,那就是“局外人”;但如果上前劝阻、帮助,那我们就成了“当事人”,承担起了一份责任。
我觉得,这篇文章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告诉我们:即使我们不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因为我们生活在集体中,每一个人都可能影响到他人,也可能会被他人影响。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甚至改变整个局面。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看到一个同学因为考试没考好而躲在角落里哭。当时我本来想过去安慰他,但又怕自己说错话,或者被别人笑话,就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没去。后来我想,如果我当时能勇敢一点,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也许他会感觉好一些。可现在想想,当时的我没有做到“当事人”的责任,只做了“局外人”。
《局外的当事人》让我明白,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有时候我们看似无关紧要的选择,其实会影响很多人。就像那个课堂上的冲突,如果当时有人愿意站出来主持公道,也许就不会发展成那么大的问题。而如果大家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那么这样的事情就会一再发生。
我也开始思考,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成为“局外人”呢?我觉得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伸出援手;在班级里,积极参与讨论,而不是只做旁观者;在面对不公平的事情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沉默。
文章还提到,“局外人”有时也会被误解,因为他们看起来冷淡、漠不关心。但其实,有时候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介入,或者害怕被卷入麻烦。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用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总的来说,《局外的当事人》是一篇让我受益匪浅的文章。它让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小小的一件事,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和担当。我希望以后能做一个不仅关心自己,也愿意为他人付出的人,不再做那个“局外的当事人”,而是成为真正有责任感的“当事人”。
通过这篇作文,我也更加理解了“责任”这个词的意义。责任不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仅仅是遵守学校的规则,它更是一种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担当。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愿意迈出一步,从“局外人”变成“当事人”,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