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千古诗圣(读不尽的诗圣杜甫课堂实录)】在语文教学中,诗歌一直是学生接触文学、感受情感的重要载体。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杜甫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字字句句皆饱含深情与家国情怀,被誉为“诗史”和“诗圣”。近日,在一堂以“读不尽的诗圣杜甫”为主题的语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们走进了这位伟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课堂伊始,教师并未直接进入文本分析,而是通过一段视频播放,展示了杜甫一生的经历:从少年游历到中年漂泊,从安史之乱的动荡到晚年孤寂。画面中,一位衣衫褴褛的诗人站在江边,望着远方,仿佛在诉说着他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百姓的同情。学生被这幅画面深深触动,纷纷低声议论:“原来杜甫不是那么遥远的‘古人’,他也有血有肉。”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短短两句,便道尽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一种沉重的情感,教师适时提问:“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一位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就像一个老人看着自己熟悉的家园变得陌生。”这种理解虽不完全准确,但已触及诗中的情感内核。
随后,教师将重点放在杜甫诗歌的风格上。她指出,杜甫的诗不仅语言凝练,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思想的深度。“沉郁顿挫”是后人对杜甫诗歌风格的高度概括。教师解释说:“沉郁,指的是情感深沉、内容厚重;顿挫,则是指节奏起伏、情感跌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教师选取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例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句诗让学生们久久不能平静。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要帮助他人,有的说要努力学习,还有的说希望社会更加公平。课堂气氛逐渐热烈,学生们开始意识到,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仁者。
最后,教师布置了一项课后任务:阅读杜甫的几首代表作,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圣”的理解。她鼓励学生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字词解释上,而要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杜甫的诗歌,更了解了他的精神世界。他们明白,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不仅因为他才华横溢,更因为他始终心系苍生、忧国忧民。他的诗,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心灵的共鸣。
“读不尽的诗圣杜甫”,这句话不仅是课堂的主题,也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一份感悟。杜甫的诗,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思考、去担当、去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