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大班社会活动教案】一、活动名称:
《我长大了》
二、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成长的喜悦,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2.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在身体、能力、情绪等方面的变化,认识到“长大”的含义。
3. 行为目标: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责任感。
三、活动准备:
1. 幼儿的成长照片(如出生时、一岁、三岁等不同阶段的照片)
2. 有关“长大”主题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彩纸、画笔、贴纸等手工材料
4. 与“长大”相关的绘本故事(如《我长大了》《小熊不刷牙》等)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几张幼儿成长的照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这是你们小时候的样子,现在你们已经长大了,你们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幼儿观察照片,激发他们对“长大”的兴趣和思考。
2. 探索与讨论(10分钟)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提问:
- 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地方变大了?
- 你学会了哪些以前不会做的事情?
- 你觉得“长大”意味着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适时给予肯定和引导。
3. 故事分享(8分钟)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长大”的绘本故事,如《我长大了》,通过故事让幼儿理解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还包括心理和行为上的进步。
4. 实践操作(15分钟)
开展“我的成长日记”活动,让幼儿用画笔画出自己最近学会的新本领,如: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帮助别人等。完成后,幼儿可以将作品展示在教室的“成长墙”上。
5. 总结提升(2分钟)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在慢慢长大,长大不仅是指个子变高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越来越能干,越来越懂事了。希望你们继续保持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小朋友!”
五、延伸活动建议:
1.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制作一份“成长相册”。
2. 在班级中设置“成长角”,定期展示幼儿的绘画、手工作品,记录他们的进步。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图片、故事和动手操作,帮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长大”的意义。通过互动与分享,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注意事项:
- 活动过程中注意关注每位幼儿的情绪反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 对于个别害羞或不愿表达的幼儿,可采取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引导其参与。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旨在通过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设计,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自我、体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