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一篇极具历史感与情感深度的古诗——《潼关》。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围绕《潼关》一诗,结合教学目标、文本分析、情感理解与课堂设计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份实用的教学参考。
一、教学背景
《潼关》是清代谭嗣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首诗以潼关这一历史名城为背景,描绘了其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个人情怀的表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还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与时代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 学习赏析古诗的语言风格与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联系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
三、文本解析
(一)诗意解读
- “终古高云簇此城”:
描写潼关地势险要,高耸的云层仿佛环绕着这座古城,表现出其雄伟壮观的景象。
- “秋风吹散马蹄声”:
秋风萧瑟,马蹄声被风吹散,营造出一种苍凉、辽远的氛围,暗示边塞之地的孤寂与豪迈。
- “河流大野犹嫌束”:
黄河奔腾不息,虽已进入平原,但仍不满足于束缚,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豪情与不甘。
- “山入潼关不解平”:
山峦进入潼关后仍不平坦,暗示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也反映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艺术特色
- 意象鲜明:诗中“高云”、“秋风”、“河流”、“山峦”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潼关的地理特征与自然风貌。
- 情感深沉: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内心的情感波动。
- 语言简练:全诗仅四句,却意境深远,体现了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四、教学建议
1. 朗读感知: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
2. 情境创设:
通过图片、视频或地图展示潼关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3.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思辨能力。
4. 拓展延伸:
结合谭嗣同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意义与人文价值。
五、板书设计(示例)
```
《潼关》
——谭嗣同
高云簇城 秋风马声
河流大野 山入潼关
意象:雄伟、辽阔、苍凉
情感:豪情、忧国、感慨
```
六、结语
《潼关》虽是一首短诗,却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古诗阅读与欣赏的能力,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史人物的精神力量。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与启发,让学生在诗意中感悟人生,在历史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