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 理解“1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养成认真测量、仔细记录的良好习惯。
- 培养合作意识,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认识厘米和米,掌握测量的方法。
- 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并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
- 教具:米尺、直尺、彩色纸条、小木棒、课件(含图片和视频)
-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几张不同长度的物品图片(如铅笔、书本、桌子等),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长吗?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它们的具体长度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对“长度”的初步理解,引出课题。
2. 新知讲解(15分钟)
- 认识厘米:
教师展示一把直尺,指出“厘米”是常用的小单位,用字母“cm”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找到1厘米的位置,并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
举例说明:一支铅笔大约长15厘米,一张作业本的宽度大约是20厘米。
- 认识米:
教师出示一根1米长的绳子或卷尺,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米”的长度。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尺得出结论:1米 = 100厘米。
结合生活实例,如黑板的高度、门的高度等,帮助学生建立“米”的空间概念。
3. 动手操作(10分钟)
- 活动一:测量身边的物体
学生分组,使用直尺测量课桌、课本、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度,记录数据。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 活动二:比一比谁的长度最接近
教师给出一些长度数值(如10厘米、50厘米、1米等),学生用身体或工具进行比较,看谁最接近。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如填空、连线、判断等。
- 教师讲解易错题,强调单位的正确使用和换算方法。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鼓励学生回家后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1厘米 = 1 cm
1米 = 100厘米 = 100 cm
测量工具:直尺、米尺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教具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厘米”和“米”的感性认识。在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个别学生在单位换算上仍存在困难,今后需加强练习与巩固。
备注: 本教案根据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注重实践操作与生活联系,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