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蜉蝣全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共305篇。其中,《蜉蝣》是《诗经·曹风》中的一篇,全诗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却寓意深远,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
原文如下: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地,奄忽而死。
其羽一瞬,其命如纸。
注释与解读:
“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的小虫,古人常用来比喻人生短暂、生命脆弱。全诗以蜉蝣为意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无常、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悟。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描述蜉蝣的翅膀轻盈美丽,仿佛穿着整齐的衣裳。这里用“楚楚”形容其姿态优雅,但同时也暗示这种美丽是短暂的。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诗人感叹自己的内心充满忧虑,不知何处才是归宿。这里的“归处”不仅是物理上的归宿,也象征着心灵的归属与安宁。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进一步描绘蜉蝣的翅膀,色彩斑斓,如同华丽的衣饰。然而,这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诗人再次表达内心的忧愁,渴望找到一个可以安息的地方,体现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第三段:“蜉蝣掘地,奄忽而死。”
蜉蝣在泥土中孵化,寿命极短,一旦出现便迅速死去。这一句直接点明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其羽一瞬,其命如纸。”
“一瞬”形容时间之短,“如纸”则比喻生命之脆弱。整句强调了生命如蜉蝣般脆弱、短暂,令人唏嘘。
思想内涵:
《蜉蝣》虽篇幅短小,却蕴含深意。它通过对蜉蝣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深切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找到意义,如何面对死亡与孤独。
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哲思,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是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这种情感在后世文学中屡见不鲜,成为许多诗人借物抒情的经典手法。
结语:
《蜉蝣》作为《诗经》中的一篇,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古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首描写昆虫的诗,更是一首关于人生、命运与存在意义的哲理之作。读之令人沉思,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