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工作精准介入反贫困实践(中)】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我国反贫困工作逐步从“解决温饱”转向“防止返贫”和“巩固成果”的新阶段。这一转变对社会工作的介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精准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方面。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在反贫困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准介入,是当前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的核心理念。它强调根据贫困群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例如,在农村地区,一些家庭因疾病、教育缺失或自然灾害而陷入贫困,社会工作者需要深入调研,了解其具体困难,并结合政策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这种精准介入不仅提高了扶贫效率,也增强了服务对象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在实际操作中,社会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精准介入。首先,建立信息数据库,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生活变化和需求变化。其次,推动多方协作机制,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志愿者的力量,形成合力。再次,注重能力建设,帮助贫困群体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如开展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增强其“造血功能”。
此外,社会工作在反贫困过程中还承担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一方面,它将政府政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另一方面,它也为基层群众发声,反映他们的实际诉求,促进政策的优化与调整。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易地搬迁安置点等特殊区域,社会工作的作用更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精准介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需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反贫困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精准介入,不仅是政策落实的有力保障,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社会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反贫困领域的贡献将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