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遗规之在官法戒录(5)】在古代,为官者不仅需具备才干与学识,更应心怀敬畏、恪守本分。《五种遗规》作为清代学者编纂的治世经典,其中《在官法戒录》一书尤为突出,旨在警醒为官者以德为本、以民为重,避免贪腐、懈怠等恶习。本文继续探讨《在官法戒录》中的第五部分,揭示其对后世官员的深远影响。
《在官法戒录》并非单纯讲述为官之道,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正反案例,警示官员在权力面前不可迷失自我。第五部分延续了这一传统,选取了多位历史上因清廉自律而名垂青史的官员,以及因贪婪腐败而身败名裂的实例,形成鲜明对比,发人深省。
书中提到,为官者若能秉持“公心”二字,便能赢得百姓的信任与尊重。如宋代包拯,以公正严明著称,不徇私情,敢于直谏,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相反,若为官者心存私欲,滥用职权,则终将自食其果。如明代严嵩,凭借权术上位,却因贪赃枉法最终被罢黜,家族覆灭,令人唏嘘。
此外,《在官法戒录》还强调了“慎独”的重要性。所谓“慎独”,即在无人监督之时,仍能坚守道德底线。为官者身处高位,常有他人难以察觉的诱惑,唯有内心坚定,方能不被腐蚀。书中引用古人之言:“君子慎其独也。”提醒官员即便独处,亦不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第五部分还特别指出,为官者不仅要清正廉洁,还需勤政爱民。若只顾个人利益,忽视百姓疾苦,则虽居高位,亦难成良吏。书中列举了一些地方官因体恤民情、减轻赋税而深受百姓爱戴的事例,说明真正的为官之道在于服务百姓、造福一方。
综上所述,《在官法戒录》第五部分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警示,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它提醒每一位身居要职的人,权力是责任,而非特权;廉洁是底线,而非负担。只有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民。
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已变,但《在官法戒录》中所传达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身处何种岗位,皆应以德立身、以廉为本,方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守住初心,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