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乘法分配律》。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乘法运算中的一种重要性质——乘法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用文字、字母表达式准确描述其内容。
- 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解释其算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基本形式。
-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逆向应用(如提取公因数)。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片、实物教具(如小棒、方块等)。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直尺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学校要为每个班级购买4个文具盒和6支铅笔,每个文具盒10元,每支铅笔2元。如果全校有8个班,一共需要多少钱?”
引导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
- 先算一个班的总价,再乘以8;
- 先算所有文具盒和铅笔的总费用,再相加。
通过比较,引出“乘法分配律”的初步概念。
2. 探索新知(15分钟)
(1)教师出示几个算式,让学生观察并比较:
- (3 + 5)×2 = 3×2 + 5×2
- (7 + 2)×4 = 7×4 + 2×4
- (a + b)×c = a×c + b×c
(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相加。
(3)用符号表示:(a + b) × c = a × c + b × c
(4)教师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名称来源及意义。
3. 巩固练习(15分钟)
(1)基础练习: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说明理由。
- (6 + 3)×5 = 6×5 + 3×5
- (9 + 1)×7 = 9×7 + 1×7
(2)变式练习:将下面的算式改写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
- 12×7 + 12×3 = 12×(7 + 3)
- 25×4 + 25×6 = 25×(4 + 6)
(3)应用练习: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题目。
- 15×(10 + 2)
- 32×(5 + 5)
4. 拓展提升(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例如:
- 205×6 = ?(提示:205 = 200 + 5)
- 125×8 = ?(提示:125×8 = 100×8 + 25×8)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增强灵活性。
5. 总结反思(5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乘法分配律。
- 提问:“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乘法分配律?”
- 教师总结,并强调乘法分配律在简便计算中的重要作用。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58页的练习题。
2. 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以下题目:
- 24×11
- 18×9
3. 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用乘法分配律来解答。
七、板书设计
```
乘法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例:(3 + 5) × 2 = 3×2 + 5×2
应用:简便计算、逆向应用(提取公因数)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发现规律,逐步构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课堂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兼顾基础与拓展,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知识。今后可加强学生对逆向应用的理解与训练,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