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名词解释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不满意时,往往会考虑通过某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中,“行政复议”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救济途径。那么,“行政复议”到底是什么?它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向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请求重新审查该行政行为,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对政府机关做出的决定不服时,可以向上级机关或同级监督机关提出申诉,要求重新审核。
行政复议的核心在于“复核”与“纠正”。它不是一种诉讼程序,而是一种行政内部的自我纠错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可以有效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职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它也为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维权渠道,避免了长时间的司法诉讼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的申请应当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特殊情况下可以申请延期。申请人需要提交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和相关证据材料。受理机关会在法定期限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撤销、变更或者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复议并不是万能的,它仅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包括抽象行政行为。此外,如果对行政复议结果仍然不满,当事人还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进一步寻求司法救济。
总的来说,“行政复议”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权利保障制度,它不仅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原则,也增强了公民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力度。了解并掌握这一制度,有助于我们在面对不公正的行政决定时,更加理性地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