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菩萨蛮其二2015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韦庄《菩萨蛮(其二)》的写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 掌握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语言风格。
-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全词,理解其思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在战乱背景下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分析词中“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等名句的艺术表现力。
- 理解词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深层含义。
- 难点:
- 体会词中“梦江南”的意境与情感层次。
- 理解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理状态与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想过,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的?”
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思乡主题的古诗,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引出本课主题——韦庄的《菩萨蛮(其二)》。
2. 作者与背景介绍(8分钟)
- 韦庄简介: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时代变迁为主题,尤以《菩萨蛮》组词最为著名。
- 创作背景:
《菩萨蛮》共五首,写于唐末战乱时期,反映作者在江南避乱时对故乡的怀念。此篇为其中第二首,描写江南春景,寄托对故乡的深情。
3.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语气。
-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画船”“听雨眠”“断肠”等。
4. 品读赏析(20分钟)
- 第一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描绘江南春日的美景,水面碧绿如天,画船悠然,细雨轻落,人在船上安然入眠。
- 分析: 这两句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意境,表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与闲适,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第二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描写酒家女子的美丽,手腕白皙如霜雪,容貌如月般清丽。
- 分析: 此句借女子形象展现江南风物之美,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异乡风情的好奇与欣赏。
- 第三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表达作者虽身处江南,却因战乱而无法归乡,即使归乡也会因故土荒芜、亲人离散而心碎。
- 分析: 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无奈,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凉。
5. 小组讨论(10分钟)
- 讨论问题:
1. 为什么作者说“未老莫还乡”?
2. “还乡须断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这首词如何体现江南的柔美与作者的愁绪?
-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对“思乡”这一主题的理解。
6. 拓展延伸(5分钟)
- 比较阅读:
对比韦庄《菩萨蛮(其二)》与温庭筠《菩萨蛮》中的江南意象,探讨两人在风格上的异同。
-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也有“乡愁”?如何用现代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7. 总结与作业(2分钟)
-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韦庄《菩萨蛮(其二)》,感受到了江南的柔美风光与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现实的无奈。
- 课后作业:
1. 背诵《菩萨蛮(其二)》。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乡愁”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
韦庄《菩萨蛮(其二)》
——江南春景中的思乡情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意境:宁静柔美
情感:思乡惆怅
手法:借景抒情、对比反衬
```
五、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内容与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多媒体资源,如播放江南风景图片或配乐朗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与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