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听课评课记录-20211018222034x】一、听课时间: 2021年10月18日
二、授课教师: 张老师
三、授课班级: 二年级(3)班
四、授课 《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围绕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展开,主要教学目标包括:
1. 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如“蝌蚪”、“池塘”、“乌龟”等。
2.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张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吗?”通过这个问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她出示了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者的不同,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 新课讲授(20分钟)
在讲解课文时,张老师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她首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随后,通过分段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在讲解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比如让学生模仿小蝌蚪的动作,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生字学习(10分钟)
针对本课的生字,张老师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例如,通过组词、造句、书写练习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蝌”、“蚪”、“池”、“塘”等字的写法和用法。
4.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课程临近结束时,张老师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了课后作业:抄写生字并朗读课文。同时,她鼓励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亮点
1. 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张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互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2.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图片、朗读、动作模仿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关注学生差异: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张老师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1. 时间分配略显紧张:由于课文内容较多,部分环节时间安排稍显仓促,可以适当调整节奏,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扎实掌握。
2. 拓展延伸不足: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如介绍青蛙的生长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评课总结
本次听课整体效果良好,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课堂组织有序,学生参与度高。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增强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希望今后在教学中能进一步优化时间安排,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评课人:XXX
评课时间:2021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