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
《草原》
老舍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汽车上,我看见一条条河流像银链子一样,蜿蜒地伸向远方。草原上的小丘像绿色的波浪,起伏不断,一直延伸到天边。羊群在草原上走动,像朵朵白云飘来飘去。
车渐渐地驶入了草原深处。忽然,远处出现了几顶蒙古包,接着又来了许多骑马的人。他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热情地迎上来,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和我们打招呼。
我们被请进了蒙古包。主人端出奶茶、手抓饭和烤羊肉,还给我们唱起悠扬的民歌。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也感受到了牧民的热情与真诚。
在这次旅行中,我不仅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景,还体验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情。草原,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优美与生动。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与牧民的热情。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的热情好客。
- 难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优美与生动。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草原图片、音乐、视频等)
- 生字卡片
- 教学挂图或相关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草原风景的视频或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提问:“你见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引出课题《草原》,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生字词,如“清鲜”、“蜿蜒”、“蒙古包”等。
3. 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朗读节奏。
4.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1. 第一自然段
-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天空、空气、景色的词语,体会作者的心情。
- 朗读感悟:为什么作者“总想高歌一曲”?这说明了什么?
2. 第二自然段
- 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草原的景象,让学生想象画面。
- 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草原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 第三、四自然段
- 了解作者在草原上遇到的蒙古族朋友,体会他们的热情好客。
- 情感升华:你从哪里感受到牧民的友好?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小组讨论:如果你去草原旅游,你想做些什么?
2. 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草原”为题,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草原。
3. 分享交流:邀请几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作者描写草原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草原之美不仅在于景色,更在于人情。
3. 鼓励学生多关注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生活。
六、作业布置
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尝试仿写一句。
2. 观看一部关于草原的纪录片或电影,写一篇观后感。
3. 预习下一课《丁香结》,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植物的。
七、板书设计
```
草原
/ \
天空草原
/ \ |
清鲜明朗小丘
| | |
高歌一曲蜿蜒羊群
|
蒙古包
|
热情好客
```
八、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之美,同时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增强了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