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 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 学会分析散文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细节、提炼主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顽强,激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地下森林”象征的意义,体会作者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悟深层的哲理与情感。
- 如何将散文的意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标记疑问点,初步感受文章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原始森林或地下洞穴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神秘感与生命力。
提问:“你看到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课题——《地下森林断想》,并简介作者:张抗抗,当代著名女作家,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自然与人生。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
2. 概括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示例:文章通过描写地下森林的奇特景象,表达了对生命顽强与自然力量的敬仰。)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分段赏析
- 第一部分:描写地下森林的环境,突出其隐蔽、幽暗的特点。
提问:为什么作者选择“地下”作为背景?这与“断想”有何联系?
- 第二部分:讲述森林的形成过程,展现生命的不屈与坚持。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它们把根须扎进岩层深处,默默地积蓄着力量。”
讨论:这里的“根须”象征什么?“积蓄力量”又暗示了什么?
2. 语言品味
-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 举例:“它们沉默,却有着惊人的力量。”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化带来的感染力。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 小组讨论:
- “地下森林”象征着什么?它与人类生活有何相似之处?
- 作者通过这篇散文想传达怎样的人生哲理?
2. 课堂交流: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奋斗的价值。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成长。
(如:考试失利、运动挑战、学习压力等)
2. 推荐阅读:
推荐张抗抗的其他作品,如《隐形伴侣》《赤彤丹朱》等,进一步感受其文学风格。
(六)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强调“地下森林”所蕴含的生命精神。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逆境中坚持,在沉默中成长。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地下森林”》,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坚持”与“希望”的理解。
2. 仿照课文中的某个句子,写一段描写自然景象的文字,并尝试加入拟人或比喻手法。
六、板书设计
```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主题】:生命的力量与坚持
【手法】:拟人、比喻、象征
【情感】:敬畏自然、赞美生命
【启示】:沉默中积蓄力量,坚持中迎来光明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此处留白,供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填写)
---
备注: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发展,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