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真的急死了,求好心人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2 22:28:42

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由于古代书籍多以竹简、绢帛等材料书写,因此在汉代以后出现的版本中,有部分是以“帛书”形式流传下来的,被称为“帛书本”。帛书本《道德经》因其内容与传世本略有不同,成为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一、帛书道德经原文

(注:以下为帛书本《道德经》的原文节选,因帛书本在历史上多次散佚,现存版本多为后人整理,故此为根据出土文献和古籍记载整理出的部分内容)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此处略去其余章节,如需完整版可参考考古文献或专业研究资料)

二、帛书道德经译文

第一章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名”如果可以被命名,那就不是永恒的“名”了。没有名称的时候,是天地开始的形态;有了名称,就是万物生成的根源。所以,常常保持无欲的状态,可以观察“道”的奥妙;常常保持有欲的状态,可以认识“道”的边界。这两种状态虽然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都称为“玄”。玄而又玄,是通向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译文: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也就产生了;当大家都明白什么是善的时候,不善也就随之而来。因此,“有”与“无”相互产生,“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所以,圣人采取“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天下,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导人民。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成名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不会失去功绩。

第三章译文:

不推崇贤能的人,百姓就不会争夺;不珍视稀有的物品,百姓就不会偷盗;不展示让人贪欲的东西,百姓的心就不会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方式是让百姓内心空虚、吃饱肚子、减少欲望、增强体魄。经常让百姓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轻举妄动。用“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就没有治理不了的事情。

第四章译文:

“道”像一个空虚的容器,却永远用不完,深不可测,好像万物的本源。它能磨去锋芒,化解纷争,调和光芒,混同尘土。它清澈幽深,似乎存在,又仿佛不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好像是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第五章译文:

天地是没有仁爱之心的,把万物当作草木一样对待;圣人也没有仁爱之心,把百姓当作草木一样对待。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一样,空虚却不枯竭,越是推动它,产生的气流越多。话说得太多反而会陷入困境,不如保持中庸之道。

三、帛书本与传世本的区别

帛书本《道德经》与传世本(如王弼本、河上公本)在文字上存在一些差异,例如:

- “道可道,非常道” 在帛书本中为“道可道,非恒道”,“恒”字为“常”的古义。

- 某些章节顺序不同,如“反者道之动”等语句出现在不同位置。

- 部分词句含义更接近老子原意,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道家思想。

四、结语

帛书本《道德经》作为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线索。它不仅反映了老子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世哲学、政治、艺术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通过研读帛书本,我们能够更加贴近老子的智慧,领悟“道法自然”的真谛。

如需完整帛书本《道德经》全文及详细注释,建议参考权威学术出版物或考古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