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鱼钩全解】《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一位老红军在长征途中用自己制作的鱼钩救活三个小战士的故事。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细节,展现了革命先烈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一、文章
《金色的鱼钩》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忍饥挨饿,用一根生锈的鱼钩钓来小鱼,煮成汤给他们补充营养。最终,老班长因饥饿和劳累牺牲了,而他留下的那根鱼钩成为了革命精神的象征。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老班长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怀念。
二、知识点归纳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王愿坚 |
体裁 | 记叙文 |
写作背景 | 长征时期,红军北上抗日途中 |
主要人物 | 老班长、三个小战士(“我”、小梁、小蓝) |
中心思想 | 表现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 |
写作手法 | 第一人称叙述、细节描写、象征手法(“金色的鱼钩”象征革命精神) |
主题关键词 | 忠诚、奉献、牺牲、革命精神、战友情谊 |
三、重点语句分析
1.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草根和野菜。”
- 这句话表现了老班长为了大家吃上饭,自己却吃草根和野菜,体现了他的无私与坚韧。
2. “那根光亮的鱼钩,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 “金色的鱼钩”不仅是实物,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寓意着老班长的伟大精神永存。
3.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同志会这样对我。”
- 表达了“我”对老班长行为的不解与感动,也反映出老班长高尚的人格魅力。
四、学习建议
- 朗读体会: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 角色扮演:可以尝试从老班长或“我”的角度复述故事,增强理解。
- 联系实际:思考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者的奉献精神。
结语
《金色的鱼钩》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传承那份不朽的革命精神。
以上就是【六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鱼钩全解】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