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和氏璧文言文译文

2025-09-09 12:43:26

问题描述:

和氏璧文言文译文,这个怎么处理啊?求快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09 12:43:26

和氏璧文言文译文】《和氏璧》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讲述了楚国人卞和发现一块璞玉,但因未被识破而遭受冤屈的故事。这篇文章通过卞和的经历,表达了忠诚、坚持与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一、

《和氏璧》出自《韩非子·和氏》,讲述的是楚人卞和在山中发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璞,认为其价值非凡,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但两位君主均不识其宝,反将他治罪。直到楚文王即位后,才命人剖开玉璞,发现其中果然有美玉,遂命名为“和氏璧”,并赏赐卞和。

文章通过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与误解,也体现了卞和的执着与忠诚。同时,也说明了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与智慧去识别。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文言文原文 白话译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了一块玉璞,便把它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楚厉王让玉匠来辨认,玉匠说:“是石头。”
和氏泣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也。” 卞和哭着说:“我不是为受刑感到悲伤,而是为宝玉被称作石头,忠臣被说成骗子而伤心。”
厉王怒,使刑而诛之。 楚厉王大怒,下令处以刑罚并杀了他。
及厉王卒,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于武王。 等到楚厉王去世,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玉璞献给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武王也让玉匠来辨认,玉匠还是说:“是石头。”
和又泣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也。” 卞和又哭着说:“我不是为受刑感到悲伤,而是为宝玉被称作石头,忠臣被说成骗子而伤心。”
武王怒,又诛之。 武王也发怒,又杀了他。
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到了楚文王即位时,卞和于是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泣,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后,接着流出了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询问原因,说:“天下的断足之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也。” 卞和说:“我不是为受刑感到悲伤,而是为宝玉被称作石头,忠臣被说成骗子而伤心。”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玉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文王于是让玉匠处理这块玉璞,结果得到了一块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三、文章意义

《和氏璧》不仅是一个关于玉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才、忠诚与认知偏差的寓言。它揭示了以下几点:

- 真才实学需被识别: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被当时的人所理解。

- 忠诚与坚持:卞和虽屡遭误解和惩罚,但仍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

- 权力与偏见:统治者的判断力和见识,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能善用人才。

四、结语

“和氏璧”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识才”与“忠诚”的经典象征。它提醒我们,面对未知的事物时,应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因偏见而埋没真正的人才与价值。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