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退鱼原文及解释】“陶母退鱼”是一个源自古代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贤媛》。故事讲述的是东晋名臣陶侃的母亲湛氏,在面对儿子送来的鱼时,拒绝接受,并以此教育儿子为官要清正廉洁、不贪图私利。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重视品德修养、廉洁自律的价值观。
一、原文
> 《世说新语·贤媛》:
>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gū)鲊(zhà)饷(xiǎng)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之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二、翻译与解释
项目 | 内容 |
原文 |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
翻译 | 陶侃年轻时担任鱼梁吏(管理鱼塘的小官)。有一次,他用一坛腌鱼送给母亲。 |
原文 | 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之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
翻译 | 母亲把鱼封好交还使者,并写信责备他说:“你做官,却把官家的东西送给我,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 |
三、故事总结
“陶母退鱼”是一则关于母亲教育子女清廉为官的典范故事。陶母不仅拒绝了儿子送来的“官物”,还通过一封书信明确表达了对儿子行为的不满,强调为官不能滥用职权、贪图私利。这不仅是对儿子的警示,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道德教育。
四、意义与启示
项目 | 内容 |
核心思想 | 廉洁自律、不谋私利、注重品德修养 |
教育意义 | 家庭教育应注重品德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现实价值 | 对现代官员和公众人物具有警示作用,提醒人们坚守职业操守 |
文化内涵 | 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
五、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世说新语·贤媛》 |
人物 | 陶侃(儿子)、陶母(湛氏) |
事件 | 陶侃送腌鱼给母亲,母亲退回并责备 |
主旨 | 强调为官清廉、不谋私利 |
影响 | 成为后世推崇的家教典范 |
现代启示 | 警示官员和公众人物坚守职业道德 |
通过“陶母退鱼”这一典故,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家庭中对子女品德的严格要求,也能体会到中华文化中“清廉”二字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位,都应以德立身,以廉为本。
以上就是【陶母退鱼原文及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