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马伯利诉麦迪逊案

2025-09-21 00:38:01

问题描述:

马伯利诉麦迪逊案,急到跺脚,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1 00:38:01

马伯利诉麦迪逊案】一、

“马伯利诉麦迪逊案”(Marbury v. Madison)是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司法案件,于1803年由美国最高法院作出判决。此案确立了美国联邦法院对国会立法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力,即法院可以判定法律是否违宪,并有权废止违宪的法律。这一原则成为美国宪法制度中“三权分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案起因于1800年美国总统选举后,新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其所属的民主共和党与前总统亚当斯所属的联邦党之间发生权力更替。在卸任前,亚当斯任命了一批“午夜法官”,其中包括威廉·马伯利(William Marbury)。然而,由于行政机构未能及时将委任状送达,马伯利未能就任他被任命的职务。于是,他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发出令状(writ of mandamus),迫使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交付委任状。

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在判决中指出,虽然马伯利有权利获得委任状,但根据当时的《司法条例》(Judiciary Act of 1789),最高法院无权直接签发令状。因此,法院不能受理此案。然而,马歇尔同时强调,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任何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都无效。由此,他确立了司法审查的原则。

这一判决不仅解决了本案的具体争议,还为美国司法系统赋予了重要的监督职能,使最高法院成为宪法的最终解释者。

二、表格展示:

项目 内容
案件名称 马伯利诉麦迪逊案(Marbury v. Madison)
案件时间 1803年
判决法院 美国最高法院
首席大法官 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
背景 1800年总统选举后,联邦党人任命“午夜法官”,部分未完成交接
原告 威廉·马伯利(William Marbury)
被告 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
核心问题 最高法院是否有权签发令状?
法律依据 《司法条例》(1789年)与宪法
判决结果 最高法院无权受理此案,但确立司法审查原则
历史意义 确立司法审查制度,强化联邦法院对立法的监督作用

三、结语:

“马伯利诉麦迪逊案”不仅是美国司法史上的一次关键转折,也为现代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范例。它展现了司法独立的重要性,以及宪法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权威性。通过这一案件,美国构建了一个更为平衡和稳定的政府结构,确保了权力之间的制衡与监督。

以上就是【马伯利诉麦迪逊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