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窍冒火成语解释】“七窍冒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非常愤怒、恼火到极点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表达力,常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交流中,以突出情绪的激烈程度。
成语解释
出处:
“七窍冒火”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意是描述某种极端的情绪状态,后来被广泛引申为形容人极度愤怒的样子。
字面意思:
“七窍”指的是人的双眼、双耳、鼻孔和口,共七个孔窍;“冒火”则是指像火一样喷出。合起来就是说,人的情绪激动到连身体的七窍都仿佛在冒火,形容怒气冲天。
现代含义:
现在,“七窍冒火”多用于形容人因受到委屈、不满或刺激而极为愤怒,情绪失控的状态。
成语解析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七窍冒火 |
拼音 | qī qiào mào huǒ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 |
字面意思 | 七窍(眼、耳、鼻、口)如火般喷出 |
现代含义 | 形容极度愤怒、恼火 |
使用场景 | 日常口语、文学描写、戏剧表演等 |
感情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气急败坏、怒火中烧、暴跳如雷 |
反义词 | 心平气和、冷静沉着、泰然自若 |
使用示例
- 他听到那个消息后,顿时七窍冒火,一拳砸在桌子上。
- 她被同事冤枉,七窍冒火地跑去找领导理论。
- 这件事让他七窍冒火,连饭都吃不下。
总结
“七窍冒火”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愤怒时的状态。虽然它源自古代典籍,但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广泛应用,尤其在描述强烈情绪时,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了解其来源与用法,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的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