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损益法十二律口诀】“三分损益法十二律口诀”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用于计算音律的一种方法,起源于《管子·地员篇》,是早期五声音阶向七声音阶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方法通过“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的方式,依次推算出十二个律吕(音高),从而构建完整的音阶体系。
以下是对“三分损益法十二律口诀”的总结与表格展示:
一、三分损益法简介
三分损益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比例的音律生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一个基准音高进行“增减”操作,依次生成十二个不同音高的律吕。具体来说,“三分损一”是指将原长度减少三分之一,而“三分益一”则是将原长度增加三分之一。这种方法在古代常用于乐器调音和音阶构建。
二、十二律口诀内容
根据古籍记载,十二律的顺序及对应的“损益”方式如下:
1. 黄钟(基音)
2. 大吕(三分损一)
3. 太簇(三分益一)
4. 应钟(三分损一)
5. 南吕(三分益一)
6. 姑洗(三分损一)
7. 仲吕(三分益一)
8. 蕤宾(三分损一)
9. 林钟(三分益一)
10. 夷则(三分损一)
11. 无射(三分益一)
12. 羌笛(三分损一)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是交替使用的,形成一种循环递进的音律结构。
三、十二律名称与对应关系表
序号 | 律名 | 损益方式 | 音高变化 | 备注 |
1 | 黄钟 | — | 基音 | 原始音高 |
2 | 大吕 | 三分损一 | 降半音 | 第一次损 |
3 | 太簇 | 三分益一 | 升半音 | 第一次益 |
4 | 应钟 | 三分损一 | 降半音 | 第二次损 |
5 | 南吕 | 三分益一 | 升半音 | 第二次益 |
6 | 姑洗 | 三分损一 | 降半音 | 第三次损 |
7 | 仲吕 | 三分益一 | 升半音 | 第三次益 |
8 | 蕤宾 | 三分损一 | 降半音 | 第四次损 |
9 | 林钟 | 三分益一 | 升半音 | 第四次益 |
10 | 夷则 | 三分损一 | 降半音 | 第五次损 |
11 | 无射 | 三分益一 | 升半音 | 第五次益 |
12 | 羌笛 | 三分损一 | 降半音 | 第六次损 |
四、总结
“三分损益法十二律口诀”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音律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数学与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的交替使用,古人能够系统地构建出十二律体系,为后世的音乐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尽管现代音乐体系已采用十二平均律,但“三分损益法”作为传统音律体系的基础,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了解这一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