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商品减值如何做会计处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市场变化、产品滞销或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原因,可能导致库存商品的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此时,企业需要对库存商品进行减值测试,并根据相关会计准则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本文将从会计处理原则、步骤及示例表格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库存商品减值的会计处理原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规定,企业应定期对库存商品进行减值测试。当库存商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时,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一处理方式旨在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财务成果。
1. 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2. 减值测试的频率
企业应至少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库存商品进行减值测试。若存在明显减值迹象,如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产品过时等,应立即进行减值测试。
二、库存商品减值的会计处理步骤
1. 确认减值迹象:判断库存商品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2. 计算可变现净值:根据预计售价、成本、税费等计算可变现净值。
3. 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若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则需计提跌价准备。
4. 计提跌价准备:根据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5. 后续计量: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库存商品,在后续期间若价值回升,应在原计提范围内转回。
三、会计处理示例(表格)
项目 | 金额(元) |
库存商品成本 | 100,000 |
预计售价 | 85,000 |
至完工估计成本 | 10,000 |
销售费用及税费 | 5,000 |
可变现净值 | 70,000 |
减值损失 | 30,000 |
会计分录:
- 借:资产减值损失 30,000
- 贷:存货跌价准备 30,000
四、注意事项
- 存货跌价准备一经计提,不得随意转回,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资产价值已恢复。
- 企业在进行减值测试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估计各项参数,避免主观判断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 对于不同类别的库存商品,应分别进行减值测试,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库存商品减值的会计处理是一项重要的财务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和专业判断。企业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执行,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以上就是【库存商品减值如何做会计处理】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