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手可热形容人还是物】“炙手可热”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描述某种事物或人物非常受欢迎、备受关注。但在实际使用中,很多人对这个成语的适用对象存在疑问:它到底形容的是人,还是物?下面我们将从成语的来源、含义以及现代用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来源与原意
“炙手可热”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里的“炙手可热”原本是形容权贵人物的气焰嚣张、地位显赫,意思是他们的手热得让人不敢靠近,象征着权力和威势。
因此,从最初的语义来看,“炙手可热”更偏向于形容人,尤其是那些有权力、有影响力的人物。
二、现代用法的变化
随着语言的发展,“炙手可热”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扩展了适用范围。如今,它既可以用来形容人,也可以用来形容物,但通常带有一种“热门、受追捧”的意味。
- 形容人:如“这位明星炙手可热,广告代言不断。”
- 形容物:如“这款手机炙手可热,一上市就售罄。”
不过,即使在现代用法中,仍然以形容人为主,尤其是在正式或文学语境中。
三、总结对比
项目 | 描述 |
成语出处 | 唐代杜甫《丽人行》,原指权贵人物的显赫地位 |
原意 | 形容人(特别是有权势的人)炙手可热,气焰嚣张 |
现代用法 | 可形容人或物,多指受欢迎、受追捧的事物 |
最常见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尤其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 |
使用建议 | 若强调权势或地位,建议用于人;若强调热度或流行度,可用于物或事物 |
四、结语
“炙手可热”最初是用来形容人的,尤其指那些权势显赫之人。虽然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但其核心仍带有“受人瞩目、令人敬畏”的意味。因此,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适合形容人或物,以避免误解或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