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审计师《专业知识》】在中级审计师考试中,《专业知识》是核心科目之一,主要考察考生对审计理论、方法、实务操作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本部分内容涵盖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等多个方面,是考生备考过程中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
以下是对《中级审计师《专业知识》》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知识点,便于理解和记忆。
一、主要内容概述
章节 | 内容概要 |
第一章:审计基本理论 | 审计的定义、职能、分类及审计目标等基础概念 |
第二章:审计程序与方法 | 包括审计计划、实施、终结阶段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
第三章:审计证据 | 审计证据的种类、获取方式及评价标准 |
第四章:内部控制 | 内部控制的构成、评估方法及薄弱环节识别 |
第五章:审计报告 | 审计报告的类型、内容及出具要求 |
二、核心知识点总结
1. 审计基本理论
- 审计定义:审计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公允、合法、合规。
- 审计目标: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发现并纠正错误或舞弊行为。
- 审计类型:
- 财务报表审计(外部审计)
- 内部审计
- 政府审计
2. 审计程序与方法
- 审计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 计划阶段: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制定审计策略。
- 实施阶段:执行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
- 报告阶段: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
- 常用审计方法:
- 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分析性复核等。
3. 审计证据
- 审计证据的特征:
- 充分性:数量足够支持审计结论。
- 适当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 审计证据的来源:
- 内部证据(如账簿、凭证)
- 外部证据(如银行对账单、合同)
4. 内部控制
- 内部控制要素:
-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
- 内部控制评估方法:
- 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 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5. 审计报告
- 审计报告类型:
- 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
- 审计报告
- 引言段、范围段、意见段、其他事项段等。
三、常见考点归纳
考点 | 内容 |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 审计证据的数量与质量要求 |
审计程序的三大阶段 | 计划、实施、报告 |
内部控制五大要素 |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 |
审计报告的四种意见类型 | 无保留、保留、否定、无法表示意见 |
审计方法的种类 | 检查、观察、函证、分析性复核等 |
四、备考建议
1. 理解基本概念:熟悉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术语,避免混淆。
2. 掌握程序与方法:理解审计流程,熟练运用各类审计方法。
3. 强化证据意识:明确审计证据的获取与评价标准。
4. 关注内部控制:掌握内部控制评估方法,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5. 熟悉审计报告格式:了解不同意见类型的适用条件和表达方式。
通过系统学习和反复练习,考生可以有效掌握《中级审计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