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为加强浙江省基本农田的保护与管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浙江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了《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该条例自颁布实施以来,在规范基本农田保护、防止耕地非农化、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条例主要
《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共分为六章,包括总则、规划与划定、保护与管理、监督与责任、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其核心
1. 明确基本农田定义与范围:规定基本农田是指按照国家和省级政府规定的标准划定的,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的优质耕地。
2. 强化规划与划定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并依法进行划定和调整,确保基本农田布局科学合理。
3. 落实保护责任制度:建立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4. 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定期检查、动态监测等手段,对基本农田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违规占用或破坏。
5. 明确法律责任:对违反条例的行为设定相应的处罚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规执行力。
二、条例实施成效简表
| 项目 | 内容 |
| 颁布时间 | 2007年 |
| 实施时间 | 2007年10月1日 |
| 主要目标 | 保护基本农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 责任主体 | 各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 |
| 规划原则 | 科学布局、严格保护、合理利用 |
| 监督方式 | 定期检查、动态监测、群众举报 |
| 违法行为 | 占用、破坏、擅自变更基本农田用途等 |
| 处罚措施 | 警告、罚款、责令恢复、追究刑事责任 |
三、条例意义与影响
《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是浙江省在耕地保护领域的重要立法成果,对于维护耕地资源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有效遏制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该条例也为全国其他省份在基本农田保护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体现了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的先行示范作用。
以上就是【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