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它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通过描写“我”与少年闰土之间的交往,展现了纯真的友谊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情冷暖。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核,并激发他们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如“猹”、“祭祀”等,并能准确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以及对封建礼教束缚人性的批判。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关于闰土外貌、性格特点的描写,把握其形象特征。
- 难点:分析文中隐含的社会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段关于童年趣事的小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如果有,可以分享一下。”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课文,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学习状态。
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是否正确,并标注不熟悉的生僻字词。之后教师带领全班齐读一遍,纠正错误读音。接着,请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帮助大家初步了解故事梗概。
精读赏析
1. 外貌描写: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如“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并讨论这些细节是如何体现闰土的身份特征的。
2. 对话交流:挑选几段典型的对话场景,例如闰土向“我”讲述捕猹的方法时的语言,让学生模仿表演,体会其中的乐趣和生动性。
3. 情感升华:最后集中探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特别是“我”对于失去联系多年的朋友闰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过去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总结归纳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中表现出的真挚友谊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其中的快乐与遗憾。
教学反思
这堂课总体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 在讲解社会背景时,由于时间有限,未能深入展开,今后可适当增加相关资料补充;
2. 对于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课文难度较大,建议课前预习环节更加细致具体。
总之,《少年闰土》作为一篇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希望未来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方案,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