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回延安》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经典诗歌作品,由著名诗人贺敬之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这首诗以作者重返革命圣地延安的经历为背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延安时期革命生活的火热场景以及诗人对革命岁月的深切怀念。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回延安》,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及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 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 弘扬革命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特色。
难点:体会诗人对延安深厚情感的具体体现,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延安历史的视频短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吗?”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回延安》。
2. 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接着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
3. 精读品味
(1)分组探究: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段落或部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物形象塑造、景物描写等方面。之后各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
(2)赏析语言:挑选几处典型的句子进行细致分析,如“宝塔山下红旗飘”等,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所在。
(3)情感升华:结合时代特征和个人体验,谈谈自己对于“延安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查找更多有关延安的故事或者图片资料,在班级内开展一次小型展览活动;同时也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每位同学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题目自拟。
五、总结回顾
最后由教师带领全体同学一起回顾整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习《回延安》的意义在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传统,激励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板书设计
略(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
七、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搜集整理关于延安的相关信息,准备下节课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