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 理解作者对阿长复杂情感的变化过程,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与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身边的普通人,理解平凡中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对她的感情变化。
掌握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 难点:
理解“我”对阿长从厌恶到尊敬的情感转变过程。
领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层思想与人文关怀。
三、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长辈?他/她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鲁迅笔下的“阿长”,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简介作者鲁迅及《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3. 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进行补充与总结。
(三)文本分析(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阿长:
- 通过具体事件(如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等),分析阿长的性格特征。
- 引导学生思考: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行为有哪些让人感动的地方?
2. 情感变化分析:
- “我”对阿长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从“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再到“感激和怀念”。
- 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起伏。
3. 语言赏析:
- 选取文中精彩语句,如“她又很不耐烦,使我很讨厌”,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讽等)及其作用。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小组讨论:
- 阿长为什么能成为“我”心中重要的一个人?
- 在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阿长”这样的人?他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
- 阿长虽然身份卑微,但她的善良、真诚和无私值得我们尊敬。
- 鲁迅通过回忆的方式,表达了对亲人和旧日时光的深切怀念。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回忆你生命中一位对你影响深远的普通人,并说说他的哪些品质让你难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
3. 文本分析
4. 合作探究
5. 课堂小结
6. 布置作业
```
六、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理解人物情感与文章主旨。但在时间安排上还需优化,部分环节可进一步细化,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