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积砼测温规范】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因其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常用于桥梁、高层建筑基础、水工建筑物等重要工程部位。由于其体积大,内部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容易产生温度应力,从而引发裂缝等问题,严重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科学、系统的温度监测与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大致积砼测温规范”即是对这一过程的系统性指导文件,旨在通过合理的测温方案和数据分析手段,有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温度裂缝的发生,提高工程整体质量。
一、测温目的
1. 控制温差:通过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度变化,确保两者之间的温差不超过设计要求(通常不大于25℃),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的温度应力破坏。
2. 优化养护措施:根据测温数据调整保温、保湿、冷却等养护措施,提升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和抗裂性能。
3. 提供施工依据:为拆模时间、结构验收及后续施工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施工安全与进度。
二、测温点布置原则
1. 代表性:测温点应布置在结构的关键部位,如基础底板中心、边缘、转角等易产生温度应力的位置。
2. 均匀分布:沿混凝土浇筑体的高度方向、水平方向合理布设测温点,确保全面反映温度场的变化。
3. 数量适中:根据结构尺寸、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测温点的数量,一般每立方米混凝土至少设置一个测温点。
三、测温方法与设备
1. 测温方式:
- 埋入式测温:将测温传感器预埋在混凝土内部,适用于长期监测。
- 表面测温:使用红外线测温仪或热电偶测量混凝土表面温度,适用于短期或辅助监测。
2. 测温设备:
- 热电偶、光纤测温系统、数字温度记录仪等。
- 建议采用高精度、稳定性强的测温装置,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四、测温频率与记录
1. 测温频率:
- 浇筑初期(前7天)应每2小时测一次;
- 后期可根据温差变化情况适当延长间隔时间,但不得少于6小时一次。
2. 数据记录:
- 每次测温需详细记录时间、位置、温度值,并绘制温度曲线图。
- 建立完整的测温档案,便于后期分析与总结。
五、温差控制措施
1. 材料控制:选用低热水泥、掺加粉煤灰等掺合料,降低水化热释放速度。
2. 分层浇筑:采用分层浇筑法,减少单层厚度,加快热量散失。
3. 保温覆盖: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减缓温度梯度变化。
4. 冷却水管: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管,通过循环水带走多余热量。
六、注意事项
- 测温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熟悉测温仪器操作流程。
- 测温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测温设备,防止损坏影响数据准确性。
- 对异常温度变化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结语
“大致积砼测温规范”是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技术依据。通过科学的测温管理,可以有效预防温度裂缝,提高结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在实际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落到实处,为优质工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