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中“大堰河”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 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排比、反复等。
- 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蕴含的社会批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敬意。
-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大堰河”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保姆的深情与敬意。
- 难点:把握诗歌中隐含的社会批判意识,理解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文全文、相关背景资料(如艾青生平、抗战时期的社会状况)、多媒体课件。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你有没有一位对你影响深远的人?她可能不是亲人,但对你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 引出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介绍作者艾青及其创作背景。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感受诗歌情感。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大堰河”是谁?她有什么特点?
3. 梳理结构,理清思路(10分钟)
- 分段朗读,分组讨论每一段的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结构:回忆——描写——抒情——升华。
4. 布置作业(5分钟)
- 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 思考:为什么诗人称“大堰河”为“我的保姆”而不是“我的母亲”?
第二课时:精读品味,深入探究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大堰河”的形象和诗歌结构。
2. 精读文本,品味语言(15分钟)
- 选取重点段落(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等),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感染力。
- 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复),体会其表达效果。
3. 情感体验,感悟深意(15分钟)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保姆”这一身份的理解。
- 讨论:诗人为什么要用“保姆”来称呼大堰河?这背后有什么深层含义?
4.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5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人像“大堰河”一样默默奉献?
-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培养感恩之心。
第三课时:总结提升,深化理解
1. 回顾课文,总结要点(10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诗歌主要内容、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堰河”这一形象的理解。
2. 写作训练,表达情感(15分钟)
- 以“我身边的‘大堰河’”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普通人。
- 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
3. 课堂小结,情感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保姆的感激之情,也反映了他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与热爱。
- 鼓励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学会感恩与关怀。
五、板书设计
```
大堰河,我的保姆
↓
保姆 → 劳动者 → 社会底层 → 情感寄托
↓
真实 → 深沉 → 崇敬 → 批判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理解“大堰河”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可进一步拓展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