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语言说课稿:醒来了】一、设计意图
《醒来了》是一篇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的儿童散文,语言简洁生动,描绘了清晨大自然中各种事物苏醒的过程。通过这篇作品,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活力,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这篇作品也适合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能够帮助他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综合提升。
二、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早晨自然界中不同事物醒来的情景。
2. 语言目标:学习使用简单的拟声词和描述性语言表达“醒来”的过程。
3. 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活动准备
- 教具:图片(太阳、小鸟、小草、花朵等)、录音机、轻音乐背景。
- 环境布置:教室布置成“清晨森林”主题,营造自然氛围。
- 幼儿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一定的观察自然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名称。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用温柔的声音播放轻柔的晨曲,引导幼儿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片宁静的森林里。提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你感觉到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出“醒来”的主题。
2. 欣赏与理解(10分钟)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散文《醒来了》,配合图片展示,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不同的事物是如何“醒来”的。在朗读过程中,适时停顿,引导幼儿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 互动讨论(8分钟)
教师提问:
- “谁第一个醒来了?”
- “它是怎么醒来的?”
- “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会在早上醒来?”
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并尝试用“我听见……”、“我看到……”等句式表达。
4. 仿编与表达(10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提示词(如“小虫子”、“露珠”、“小溪”),引导幼儿模仿散文的结构,尝试自己编一段“醒来了”的小故事。可以分组进行,鼓励幼儿合作完成,完成后请每组代表进行展示。
5. 延伸活动(7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真实的自然现象,如花草、小动物等,让他们亲身体验“醒来”的过程。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所见所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活动评价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讨论和仿编中的表现,了解其语言发展水平,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六、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高,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仿编环节中,部分幼儿表达不够流畅,今后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多增加类似的语言训练机会,逐步提升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力。
结语:
《醒来了》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次心灵的唤醒。通过这次语言活动,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自然的美,也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像文中描写的一样,在每一天的清晨,充满活力地“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