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舟夜书所见》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舟夜书所见》,理解诗意,积累相关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他们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 难点:感受诗中“月黑风高”与“见渔灯”的对比,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音频)
- 课文插图
- 学生预习单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展示一幅夜晚江上的画面:“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看看一位古人是如何在夜晚的江上写下他的所见所感的。”
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首诗吗?”
生:“《舟夜书所见》!”
师:“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夜的江水与星光。”
2. 初读感知(8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齐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随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月黑’,说明天很黑。”
生2:“‘风高’,可能是有风吹过。”
生3:“还有‘渔灯’,像星星一样亮。”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中的景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3. 精读品析(15分钟)
教师出示诗句:
> 月黑风高不见天,
> 江上一灯如萤火。
逐句讲解:
- “月黑风高不见天”:夜晚没有月亮,风很大,看不到天空。
- “江上一灯如萤火”:江面上有一盏渔灯,像萤火虫一样微弱但明亮。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一灯如萤火’?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渔灯很小、很暗,但在黑暗中显得特别突出,给人以希望的感觉。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你们有没有见过夜晚的灯光?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让我觉得温暖。”
生:“好像在告诉我别怕黑。”
4. 拓展延伸(8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夜晚江景的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诗中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在这样的夜晚写些什么?”
- “你觉得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诗人感到孤独”,有的说“他可能在思念家乡”。
5. 总结升华(4分钟)
教师总结:“这首诗虽然只有两句,但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夜晚。诗人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绪,告诉我们即使在黑暗中,也总有光明存在。”
最后,师生共同朗读全诗,结束本课。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舟夜书所见》。
2. 画一幅“舟夜所见”的图画,并配上一句诗。
3. 写一段话,描述你曾经看到的一个夜晚的景色。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