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往往能反映出教育的本质与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始终相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与人格的塑造。
这一次的“微案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语文课堂上。那天,我正在讲解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孩子与父亲之间因为误解而产生隔阂,最终通过一次意外事件重新理解彼此的故事。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细腻,本应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然而,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班里一位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小林,一直低着头,神情落寞。我注意到他没有参与讨论,也没有回应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后,我单独找他谈话,想了解他的想法。
“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挺好的,但我……我不太敢说。”小林低声说道。
我问他:“为什么不敢说呢?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他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我爸爸以前也经常不回家,我跟他关系不好。每次看到这种故事,我就觉得特别难过。”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一震。原来,这不仅仅是一篇课文,对他来说,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我意识到,这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分析上,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
于是,我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调整了教学设计。我没有再单纯地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或语言特点,而是组织了一场“我和父母”的主题分享活动。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无论开心还是难过,都值得被倾听。
小林起初还是有些犹豫,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他慢慢放下了戒备,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他说:“我以前觉得我爸不爱我,后来才发现他其实一直在默默支持我,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
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闪烁的泪光,也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成为了一个情感交流的空间。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用耐心和智慧去倾听、去理解、去引导。
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细节中传递温暖。而这,就是我“教育教学微案例3”中最真实的一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