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婴宁》全文详细翻译】《婴宁》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书生王子服与鬼狐女子婴宁之间的爱情故事。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是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篇目之一。以下是对《婴宁》的全文详细翻译,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其内容与主旨。
原文:
王生,字子服,年十七八,姿容秀美,性孤僻。父早亡,母贤而爱之。一日,游于山中,见花如雪,香风袭人,问之,曰:“此为鬼笔花也。”遂采之,归以赠母。母曰:“此花不祥,宜弃之。”王不听,藏于袖中。夜梦一女子,衣素,笑语嫣然,曰:“君若喜我,可来相会。”王惊觉,心悸不已。
次日,复至山中,见花如故。忽闻笑声,回视,乃一少女,容貌绝伦,笑语盈盈,曰:“君岂忘昨日之约?”王愕然,不知所措。女曰:“吾名婴宁,乃狐也。君若愿娶我,可随我去。”王曰:“妾虽小,亦不敢轻许。”女曰:“无妨,我有灵术,可避人耳目。”
遂引王入山,行数里,至一村,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女曰:“此吾家也。”王入,见妇人端庄,曰:“此吾母也。”王拜之。母曰:“儿已许人,何故至此?”女曰:“此非人间,乃狐界也。”王惊惧,欲逃,女止之曰:“勿惧,我无害意。”
后数月,王母病重,王归家省亲。母问:“汝何往?”王曰:“游山见一女子,甚美,欲娶之。”母曰:“此必妖物,不可近。”王不听,遂与婴宁成婚。婚后,婴宁性善,常笑不止,人皆爱之。然王母疑其非人,屡劝王休之。王不从,母忧愤而卒。
王母死后,婴宁悲痛欲绝,泣曰:“吾本狐也,今失君母,愧疚难当。”遂隐去,不知所踪。王悲痛万分,终日独坐,思忆婴宁。后人传其事,称“婴宁”为情深义重之狐。
翻译:
王生,字子服,年纪在十七八岁之间,容貌俊美,性格孤僻。父亲早逝,母亲贤惠且疼爱他。一天,他到山中游玩,看到一种花像雪一样洁白,香气扑鼻,便问当地人这是什么花。人们说:“这是鬼笔花。”他便采摘了一些带回家送给母亲。母亲说:“这种花不吉利,应该扔掉。”王生没有听从,把花藏在衣袖中。
夜里,他梦见一个女子,身穿白色衣服,笑容甜美,说:“如果你喜欢我,可以来找我。”王生醒来后,心中非常不安。
第二天,他又来到山中,发现那花还在。忽然听到一阵笑声,回头一看,是一位少女,容貌极其美丽,笑容满面地说:“你难道忘了昨天的约定吗?”王生惊讶不已,不知如何应对。女子说:“我叫婴宁,是狐狸变的。如果你愿意娶我,可以跟我走。”王生说:“我虽然年轻,也不敢轻易答应。”女子说:“没关系,我有法术,可以避开别人的视线。”
于是,她带着王生走进山中,走了几里路,来到一个村庄,房屋整齐,鸡鸣狗吠,一片宁静。女子说:“这就是我家。”王生进去后,见到一位端庄的妇人,说:“这是我母亲。”王生向她行礼。妇人说:“我的女儿已经许配给人了,你怎么会到这里来?”女子说:“这不是人间,而是狐族的世界。”王生惊恐,想要逃跑,女子拦住他说:“别怕,我没有恶意。”
过了几个月,王生的母亲病重,他回家探望。母亲问他:“你去了哪里?”王生说:“我在山中遇到一个女子,非常漂亮,我想娶她。”母亲说:“这一定是妖怪,不能接近。”王生不听,最终与婴宁结了婚。婚后,婴宁性格善良,常常笑个不停,大家都很喜欢她。但王母怀疑她不是人类,多次劝王生不要和她在一起。王生不听,母亲因此忧愁而死。
母亲去世后,婴宁悲痛欲绝,哭着说:“我本来就是一只狐狸,现在失去了你的母亲,感到非常内疚。”于是她离开了,不知去向。王生非常伤心,整天独自坐着,思念婴宁。后来人们传颂这件事,称婴宁为“情深义重的狐”。
总结:
《婴宁》通过王子服与狐女婴宁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对人性善恶的思考。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感人,既有浪漫色彩,又蕴含哲理,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篇目。希望这篇翻译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