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完整句】“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原句为:“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但“不耻下问”这一成语的完整出处,通常被引用为:
“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并非直接包含“不耻下问”的句子。实际上,“不耻下问”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中的原文是:
> “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不过,真正体现“不耻下问”含义的句子是: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常被用来解释“不耻下问”的精神——即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即使对方身份低微,也不觉得羞耻。
一、总结
“不耻下问”是一种谦虚求学的态度,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不应因对方地位或能力低于自己而拒绝请教。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该成语虽未在《论语》中以完整形式出现,但其精神内涵源自孔子关于学习与修身的教诲。
二、表格对比(“不耻下问”相关句子)
原文出处 | 原文内容 | 含义解释 | 与“不耻下问”的关系 |
《论语·公冶长》 |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强调勤奋做事、谨慎说话,并向有德之人学习。 | 虽未直接提到“不耻下问”,但体现学习态度。 |
《论语·述而》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应取长补短。 | 是“不耻下问”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
《论语·学而》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表达与志同道合者交流的喜悦。 | 间接体现求知若渴的精神。 |
三、结语
“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做人智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路上,应保持开放心态,不因身份高低而轻视他人。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知识时代,唯有不断学习、虚心请教,才能不断进步。
以上就是【不耻下问完整句】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