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之不恭的上句】“却之不恭”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表达对他人好意或邀请的拒绝,但又不愿显得失礼。其完整说法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意思是:如果拒绝别人的好意,会显得不恭敬;但如果接受,又觉得有愧于心。这个成语多用于礼貌场合,表示在面对他人的善意时,既不能直接拒绝,又难以完全接受的一种微妙心理状态。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却之不恭 |
拼音 | què zhī bù gōng |
出处 | 《论语·阳货》:“子曰:‘吾与点也。’”(注:此为引申用法) |
含义 | 拒绝别人的馈赠或好意,显得不恭敬;接受则感到有愧。 |
用法 | 多用于正式或礼貌场合,表达对他人好意的感激与矛盾心理。 |
二、出处与演变
“却之不恭”最早出自《论语》,但原句并非“却之不恭”。后人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将其发展为完整的句子“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以更完整地表达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
- 原典出处:《论语·阳货》中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其精神内涵与此相似。
- 演变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却之不恭”逐渐成为独立的成语,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
三、常见使用场景
场景 | 使用示例 |
礼貌回应邀请 | “您的厚爱我心领了,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
接受礼物时 | “这份礼物太贵重了,却之不恭,我只能先收下。” |
面对夸奖时 | “您这么夸我,我真是受之有愧,却之不恭。” |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却之不恭”的关系 |
受宠若惊 | 接受恩宠时感到意外和不安 | 类似,但侧重“惊讶”而非“矛盾” |
谦虚谨慎 | 谦逊有礼,不自满 | 更强调态度,而非具体行为 |
感激不尽 | 极度感谢 | 强调感恩,不涉及拒绝或接受的矛盾 |
五、总结
“却之不恭”源自古代礼仪文化,表达了人们在面对他人善意时所表现出的复杂心理。它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中“礼尚往来”观念的具体反映。在现代生活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在商务礼仪、社交场合中,能帮助人们更得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情感。
关键点 | 内容 |
成语全称 |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
出处 | 《论语》引申用法 |
含义 | 拒绝显不敬,接受感有愧 |
使用场景 | 礼貌回应、接受礼物、面对夸奖等 |
文化意义 | 体现传统礼仪与人际交往智慧 |
通过理解这一成语的背景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它来提升沟通的得体性与文化深度。
以上就是【却之不恭的上句】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