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却之不恭的上句

2025-09-03 22:22:42

问题描述:

却之不恭的上句,急!这个问题想破头了,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03 22:22:42

却之不恭的上句】“却之不恭”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表达对他人好意或邀请的拒绝,但又不愿显得失礼。其完整说法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意思是:如果拒绝别人的好意,会显得不恭敬;但如果接受,又觉得有愧于心。这个成语多用于礼貌场合,表示在面对他人的善意时,既不能直接拒绝,又难以完全接受的一种微妙心理状态。

一、成语释义

成语 却之不恭
拼音 què zhī bù gōng
出处 《论语·阳货》:“子曰:‘吾与点也。’”(注:此为引申用法)
含义 拒绝别人的馈赠或好意,显得不恭敬;接受则感到有愧。
用法 多用于正式或礼貌场合,表达对他人好意的感激与矛盾心理。

二、出处与演变

“却之不恭”最早出自《论语》,但原句并非“却之不恭”。后人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将其发展为完整的句子“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以更完整地表达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

- 原典出处:《论语·阳货》中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其精神内涵与此相似。

- 演变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却之不恭”逐渐成为独立的成语,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

三、常见使用场景

场景 使用示例
礼貌回应邀请 “您的厚爱我心领了,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接受礼物时 “这份礼物太贵重了,却之不恭,我只能先收下。”
面对夸奖时 “您这么夸我,我真是受之有愧,却之不恭。”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含义 与“却之不恭”的关系
受宠若惊 接受恩宠时感到意外和不安 类似,但侧重“惊讶”而非“矛盾”
谦虚谨慎 谦逊有礼,不自满 更强调态度,而非具体行为
感激不尽 极度感谢 强调感恩,不涉及拒绝或接受的矛盾

五、总结

“却之不恭”源自古代礼仪文化,表达了人们在面对他人善意时所表现出的复杂心理。它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中“礼尚往来”观念的具体反映。在现代生活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在商务礼仪、社交场合中,能帮助人们更得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情感。

关键点 内容
成语全称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出处 《论语》引申用法
含义 拒绝显不敬,接受感有愧
使用场景 礼貌回应、接受礼物、面对夸奖等
文化意义 体现传统礼仪与人际交往智慧

通过理解这一成语的背景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它来提升沟通的得体性与文化深度。

以上就是【却之不恭的上句】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