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心不忍成语故事】“于心不忍”是一个常用于表达内心难以承受某种行为或结果的成语,意指对某事感到同情、怜悯,不愿看到其发生。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意义。
一、成语来源与含义
“于心不忍”最早见于《左传》等古籍,后在历代文人作品中广泛使用。它的基本含义是:心中有所不忍,即对某些事情感到不忍心去做或看到。这种情绪往往源于善良、仁爱或同理心。
二、成语故事简述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曾劝谏齐景公不要滥杀无辜。有一次,齐景公因一时愤怒,下令处死一名犯了小过失的臣子。晏婴深知此人并无大罪,便以“于心不忍”为由,劝阻齐景公。他说:“若因一时之怒而行不义之事,虽一时快意,却伤天害理。”最终,齐景公被晏婴的忠言所动,收回成命。
这个故事体现了“于心不忍”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道德选择和政治智慧的体现。
三、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于心不忍 |
出处 | 《左传》等古代文献 |
含义 | 心中难以忍受某种行为或结果,多指因同情、怜悯而不愿为之 |
故事背景 | 春秋时期,晏婴劝谏齐景公不要滥杀无辜 |
故事内容 | 齐景公欲处死一名无大过的小臣,晏婴以“于心不忍”劝阻,最终齐景公收回成命 |
文化意义 | 体现仁爱、道德、政治智慧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表达对他人遭遇的同情或对某些行为的不满 |
四、结语
“于心不忍”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道精神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的苦难时,应保持一颗柔软的心,做出合乎道义的选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于心不忍”都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价值观。
以上就是【于心不忍成语故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