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教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寓言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精卫填海》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传递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和情感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精卫相关的动画短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形象。这种视觉冲击力强的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兴趣。同时,我还结合生活实例提问:“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像精卫一样需要克服困难的事情?”这样的开放式问题促使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进行思考,为后续深入解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些句子生动地描绘出精卫努力工作的场景。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段内容,并讨论“为什么精卫要这样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这是出于对大海夺去生命的愤怒,有的则觉得这是为了保护其他生命免受侵害。这种多元化的解读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氛围,也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我还特别强调了寓言背后所传达的思想观念。精卫虽小却敢于挑战强大自然力量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精神风貌。为了让这一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化,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假如我是精卫”,要求学生们扮演精卫角色,讲述自己是如何面对困境并最终取得成功的。这个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在总结阶段,我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重点内容,并启发他们思考:“我们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许多孩子都表示要向精卫学习勇敢无畏的精神,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坚持到底。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初步达成。
总体而言,《精卫填海》的教学过程让我收获颇丰。今后,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